查看原文
其他

韩立新等:论《人民日报》社论对引文本意的维护

韩立新 李庆豪 中国出版 2022-04-2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

社论中维护引文本意有三种判定维度即文本维度、语境维度与逻辑维度,其中,文本维度的真实准确与语义完整是引文本意得以维护的前提,语境维度的协调匹配是实现引文本意的基础,逻辑维度中论点与引文本意的契合则是“新文本”尊重与维护引文本意的关键。《人民日报》社论是尊重并维护引文本意的典范,其在逻辑层面对引文本意的维护主要有三种方式:将引文本意作为中心论点进行阐述、借助论点间从属关系进行维护、通过观点的结构化进行维护。


原文刊登于2021年4期

原题为论<人民日报>社论对引文本意的维护


“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最近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在采访中的一句话引发热议,有评论引用这句话批判其观点极端,否定了全职太太的价值。新华社《半月谈》评论指出,这类评论由于缺乏对张桂梅生平事迹的了解、缺少对贫困山区女性教育问题的深刻认知,是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上简单狭隘的批驳。张桂梅是站在师者立场上反对华坪女高的学生毕业后当全职太太,而非否定社会中全职太太的价值。可见,引文一旦脱离语境被扭曲利用,就成为误导公众、骗取流量的工具。


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于1966年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文的拼接,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学者对新闻体裁引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语篇的互文性及其功能、引语的建构与使用,及新闻评论中语体互文的形式、引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等,对新闻评论中引文的关注不多。张朋以中国新闻奖第26届和27届获奖评论为研究对象,从传者、受众、文本内容三方面探讨了评论中互文性的传播功能,揭示了互文性与评论文本中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作者身份建构的逻辑关系。[1]董育宁认为,评论中引语的使用都是围绕着论点这一中心展开的,主要表现在引入论题、提供论据、引入不同观点、结构语篇等方面。[2]黄家雄提出了四种引用的方法,即契合、精粹、翻新、引申。在契合这一方法上,作者应充分掌握要论证的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准确把握引文内涵,分析其与评论内容的内在联系。[3]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评论是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是否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援引引文,虽未引起足够的学术关注,但却是一个关系着评论合法性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六经注我”说明了引用的重要性。主文本通过引用、吸收或转换引文所建构的新的文本,本文称之为“新文本”,即使用引文的文本。“新文本”是相对与“源文本”而言,源文本是指引文原先所在的文本,即引文的出处文本。引文本意只有在源文本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诠释。只有当引文所表达的意见、观点、态度在“新文本”和“源文本”中一致时,才能证明“新文本”尊重与维护了引文本意,而不是利用与歪曲。那么如何减少传播中的这种不确定性?如何判定这种一致?如何使得引文本意在“新文本”中得以忠实维护?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社论作为高规格评论,其引文的运用应该是最严肃的。当社论作为政策解读型的宣传方式时,其对相应政策、决议、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文件等的阐释中,原文常常作为引文出现在社论文本中,此时,如何在社论中尊重、维护引文本意就成了社论写作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人民日报》社论对

引文本意的维护方式


《人民日报》社论是党和政府向公众传达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影响着人们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和判断,关系重大。所以,《人民日报》社论是经过严格把关,精心谋篇,来尊重和阐发相关政策、话语本意的,是研究维护引文本意的最佳样本。因此,本文选择《人民日报》社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尊重并维护引文本意的方式方法。

本文选择的语料是201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全部社论,判断《人民日报》社论的标准是文章版面上是否有《人民日报》社论专用图标。将21篇社论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分篇逐句进行引文分析。据统计,《人民日报》2018年发表的社论总字数是31246字,其中247处引文的总字数是13608字,占比44%。在21篇社论中,其中14篇社论引文占比40%~60%,其余引文占比差异较大,《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2018.10.22)引文占比最高,为79%;《凝聚新时代的奋斗伟力》(2018.03.05)引文占比最低,为13%。通过分析,发现社论中引文有如下特点:

在引用形式方面多为间接暗引,这类引文占全部引文的92.10%。在内容方面,引文以政治话语为主,与官方话语相关的引文文本在社论文本中约占40%,在全部引文中占90%。政治话语在社论中的大量引用表明了对于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内容、会议精神的尊重、维护,充分体现了社论的政策传播与舆论引导功能。在引文功能方面,一些引文占比较高的社论中,引文文本起到了结构语篇的作用。如《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2018.10.22)中引文占比80%左右,几乎全部出自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的领导致辞、会议报告等内容。可以说,此类社论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对与会议相关文本进行组织、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引文结构了“新文本”。

对《人民日报》社论引文的分析从文本、语境及逻辑三个层面展开,在文本层面对引文逐句进行分析,查找引文的原始出处,对引文的真实与准确性进行核实。在语境层面,将引文置于源文本语境下,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念、背景知识、人物身份及说话的具体场合、话语所蕴含的行为意义等,从源文本作者的立场出发,对引文本意以及“源文本”语境是否和“新文本”语境相协调展开分析。在逻辑层面,根据引文文本在“新文本”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分别展开讨论。

经分析,《人民日报》社论对引文的运用真实完整、准确恰当,在文本和语境层面达到契合。在逻辑层面对“新文本”的分析,首先需对社论论点进行提炼、归纳。为保证对社论论点概括的准确性,尽量使用高度概括文章论点的社论标题或社论原文原句来进行论点的提炼。若文章标题或原文原句无法概括文章论点,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再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进行总结。经过比照,在逻辑维度,引文本意与“新文本”论点较为契合,引文本意在社论中得到高度维护与阐发。《人民日报》社论在逻辑层面对引文本意的维护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将引文本意作为中心论点进行阐述

部分社论以引文本意作为中心论点,在写作过程中将引文上升到中心论点的高度进行论证与维护。在此类文章中,引用者通常将与引文文本相关的语境背景、前提假设、人物话语等内容梳理清晰、理解充分,从而保证对于中心论点即引文本意的准确把握与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引文本意作出进一步阐发。例如,2018年7月1日社论的中心论点为“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该文本引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主体部分围绕引文采用并列式结构列举了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的三大举措,在论证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引文本意“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阐发。




借助论点间从属关系进行维护

部分社论语篇将引文本意作为分论点进行阐述,通过分论点服从与服务于中心论点的逻辑关系维护引文本意。评论文章是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与阐述,由于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因此,作为分论点的引文会得到“新文本”的尊重与维护。例如,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一如既往把“三农”工作抓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在2018年12月30日发表的社论中,引用“‘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这句话作为分论点放在段落开头,点明“三农”对全局工作的重要性,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通过将引文作为分论点并加以阐述,增加引文与论点的契合度,实现对于引文本意的维护。




通过观点的结构化进行维护

在一篇评论中会有许多观点,有评论写作者自身的观点,也有引用的他人观点。观点是论点的基础,论点则居于文章的核心地位。各观点之间或相互支持、交叉印证,或互相矛盾、彼此冲突。通过对文章中诸多观点进行加工、处理、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保证中心论点的核心地位进而维护引文本意是社论写作中常用的方式。

在社论中引用的他人观点多为理论性材料,各种材料向着观点集中,各种观点向着中心观点即论点集中,那么结构自然是清晰的,在结构这个层面也就证明了论点的明确。这一过程即为观点的结构化,观点的结构化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是引文本意和中心论点的桥梁。观点的结构化使得引文本意上升到论点的中心地位,尊重维护了引文本意。

在逻辑层面,上述三种方式本质上都是通过保证中心论点的核心地位来实现的。中心论点与引文本意相契合,使引文本意上升至核心地位,保证了引文本意的阐发,因而尊重维护了引文本意。


社论中维护引文本意的

判定维度


在对于新闻评论的引文研究中,聚焦于引文本意的实现问题,各学者从引文选择的因素、引文使用得当的含义、曲解引文的成因等角度展开分析。高俊霞分析了影响新闻中引语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语体因素、语境因素;主观因素包括话语主体的主观意图对引导语中的指称选择、对引述动词使用的选择和对新闻引语信息结构的选择。[4]李瑞芬[5]等学者认为在引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提出引语使用得当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引文的真实与正确运用;二是引文要准确还原采访对象的表述;三是遵循必要性原则,合理使用引文。引用的过程是诠释引文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本的作者作为诠释者,应处理好理解作者原意、维护引文本意这一任务。但在实践过程中,诠释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文本作者与文本的现象屡见不鲜,即“被迫诠释”。刘磊认为“被迫诠释”的基本标准是诠释者是否维护了“文本指向事实的自有之意”。[6]何自然等提出了刻意曲解的两种运行机制:一是忽略、偏离或者是改变语境,二是故意违反同一律。[7]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文学研究中的释义理论、诠释学理论等,依据本文研究目的——社论中引文本意的实现与阐发,确立了社论中维护引文本意的判定维度,分别是文本维度、语境维度以及逻辑维度。




文本维度:引文是否真实完整

引文在新闻评论中既可以陈述事实,又可以表达观点,引文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可读性。引文真实是实现引文本意最基础的前提,作者利用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无可非议,但作者假扮为“相关专家”“权威人士”等或以“公众代言人”自居捏造引语、虚构观点以支持论点的做法不时发生。此外,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对事件进行事实核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评论文章《孩子入学要看父母学历是赤裸裸的歧视》引用《山东商报》的报道“外来娃入学,父母学历至少大专”作为评论对象,后经证实该报道存在失实,评论文章扩大了假新闻的传播范围,造成不良影响。

保证引文本意的完整是准确恰当引用的前提。《法新社编辑标准与最优操作手册》在“引语的使用”这一部分指出:我们必须准确报道信源所说的话,不能修改或者有选择地使用引语,以致信源的原意被歪曲。除非文章过于冗长,我们应该使用完整的引语,少用片面的引语。[8]在有些情况下,作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对引文进行操纵、篡改。隐瞒要件、断章取义以及“合理”夸大则是常见的操作手法,或隐去引文背景,或弱化引文的前提假设,或将人物话语进行切割、重新排列后加以呈现。这样的引文虽然每部分都是人物原话、文本原文,引用的结果却是对引文本意的曲解。例如,张文宏医生曾说:“早上不许吃粥,现在中国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鸡蛋牛奶”,有评论引用这句话指责其崇洋媚外、不够爱国。事实上,张文宏当时在与海外华侨对谈,对方焦虑地问他,小孩要上学,学校不准戴口罩怎么办?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有何方法减轻病症?张文宏表示,唯一可行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这种情况下只喝粥无法获取足够蛋白质和营养。作者对源文本“只取所需”的做法,或为诱导受众接受观点,或为文章流量寻求卖点,一旦被揭穿,不仅会降低评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还将对媒体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语境维度:引文是否被准确恰当引用

文学研究中释义理论将翻译视为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认为译者对意义的忠实表现为对源文本的忠实阐释,强调意义的表达离不开语言使用的语境,语境是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9]引用的过程就是“翻译”并运用的过程,作为译者的新文本作者应尽力实现对引文本意的忠实阐释,释义理论为引用中语境维度的凸显提供了理论支持。

语境是话语产生的基础,也是文本生存的环境。引文本意的实现既受到原语篇的语境制约,又受到“新文本”所建构的语境制约,准确把握语境是实现引文本意的基础,这里的“准确”主要指“新文本”作者在深入了解“源文本”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思想层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对引文全面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对引文本意作出进一步阐发。吴义诚将语境维度细分为语境的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及语用维度等。文化维度指对“源文本”语篇的理解应考虑语篇中的文化因素;交际维度关注语篇的情景因素与风格特征;语用维度主要考察“源文本”语篇中词句所蕴含的行为意义,从而在“新文本”中设法再现这方面的语境效果。[10]

语境的把握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刘勰认为引语运用的条件之一是“综学在博”,引用者的认知水平制约着引文本意的实现程度。抛去语境,对引文一知半解、生搬硬套容易造成误用。如,评论文章《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文章结尾引用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引发了公众关注。奥斯维辛是纳粹时期最有名的集中营,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深重罪行,阿多诺写下这句话时有着被迫流放的经历和见证大屠杀后的悲怆,读者结合“源文本”语境才能理解其复杂涵义。评论文章作者缺乏对“源文本”语境的理解,引用“写诗是残忍的”作为对邻国“风月同天”情意的回应是对引文本意的曲解。




逻辑维度:论点与引文本意是否契合

在正确理解引文的基础上,为使引文发挥应有功能,作者常常在评论写作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引文合理安排。引文在评论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论点或论据,引文在社论中作为中心论点时,作者将直接把引文本意上升到论点的高度加以维护,“新文本”内容的选择、论证逻辑的架构等都围绕引文本意而展开,此时,引文本意在“新文本”中得到忠诚维护;引文作为分论点时,引文本意是否与中心论点所表达的主题相契合及其能否与其他分论点共同支撑中心论点的论证,则是判定“新文本”语篇是否维护引文本意的观察角度;引文作为论据时,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否与引文本意相协调及引文是否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则是判定引文本意是否得到维护的标准。这既是对逻辑的考量,也是对论点的把握。

综上,社论中维护引文本意的判定主要依据以下演绎路径:文本维度→语境维度→逻辑维度。首先,在文本层面引文是否真实、引文本意是否完整,这是引文本意能否得以维护的前提。其次,在语境层面,又细分为语境的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以及语用维度,通过这些变项考察“源文本”与“新文本”的语境是否相协调以及引文是否被准确恰当引用,这是实现引文本意的基础。最后,在逻辑层面,是否将引文本意上升至分论点或中心论点的高度进行阐述,这是新文本维护引文本意的关键,其判断标准是引文与论点是否相契合。三种维度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语境维度是对文本维度的深化,逻辑维度是对文本维度和语境维度的补充。


结语


引文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这一体裁肩负着新闻传播、政策解读、观点传播、舆论引导等使命,为减少传播的不确定性,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要尊重与维护引文本意。围绕该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社论这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新文本”尊重与维护引文本意方式的分析,确立了社论中维护引文本意的判定维度,以期为新闻评论引文运用的规范性与新闻文本写作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社论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其引用的文本类型多样、涉及面广,可考虑对社论中所引用的一些新概念、新话语、新阐述等予以添加注释,以此作为实现并传播引文本意的一种方法或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朋. 新闻评论的互文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2]董育宁. 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黄家雄.六经注我——谈新闻评论的引用艺术[J].新闻与写作,1996(11)

[4]高俊霞. 新闻话语中的引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李瑞芬.浅谈财经新闻的引语失当现象[J].新闻界,2009(4)

[6]刘磊.论“被迫诠释”[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3)

[7]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8]法新社编辑标准与最优操作手册[J].新闻记者,2016(6)

[9]李建中.释义理论的语境维度[J].外语学刊,2014(1)

[10]吴义诚.语境维度与语篇翻译[J].外语教学,1998(2)




作者简介


韩立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有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分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审核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理论。

李庆豪,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权威,学术,更多精彩尽在

2021《中国出版》

敬请订阅!


新闻出版管理者的参谋
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益友
新闻出版研究者的平台

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

订阅电话:010-8762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